在全球化浪潮中,中国茶文化正以“万里茶道”为纽带,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。这条始于17世纪、横跨中蒙俄三国的国际商路,不仅承载着茶叶贸易的辉煌历史,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载体。其跨国申遗进程,正是中国茶文化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文化输出”升级的典范,展现了东方智慧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姿态。
一、历史动脉:万里茶道的文明基因
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,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,全长1.4万公里,串联起中国8省区、蒙古草原与俄罗斯腹地。鼎盛时期,这条商路承担了中国茶叶出口量的70%,推动全球茶叶贸易格局形成。晋商在武夷山设厂、张家口建仓的“分段运输”模式,体现了古代跨国供应链的智慧;而俄罗斯至今保留的以中国茶为核心的生活习俗,则印证了茶叶对沿途民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。
2019年,中国将万里茶道列入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,2024年中蒙俄三国正式启动联合申遗。这一进程不仅是对99处中国段遗产点(如武夷山古茶号、山西晋商票号)的保护,更是对“茶和天下”理念的当代诠释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,万里茶道是三国“心联通”的重要见证,其历史价值已超越贸易本身,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“绿色密码”。
二、申遗实践:文明互鉴的创新路径
三国通过“检察监督+行政执法”模式加强文物治理,中国襄阳检察机关对楚墓群保护开展公益诉讼,蒙古国则呼吁加强茶道沿线数字化保护。南平市政协提出将传统制茶技艺纳入非遗名录,并设计“茶路研学线”串联武夷山、祁县、草原等节点,以文旅融合激活遗产活力。这种“保护+活化”的双轨策略,既延续了历史记忆,又赋予文化遗产当代生命力。
三、全球影响:茶文化的世界表达
中国茶叶产量占世界47.63%,消费量占41.68%,而万里茶道申遗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文化输出”升级。例如,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已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,进一步强化了茶作为“世界语”的沟通功能。在俄罗斯,中国茶成为家庭聚会的必备饮品;在蒙古国,茶道仪式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。这种文化渗透,正是中国茶“以柔克刚”的软实力体现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历史符号到文明平台
万里茶道申遗不仅是对一条商路的保护,更是对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的实践。它从历史符号转化为文明互鉴的当代平台,展现了中国茶文化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治理的智慧。未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化,万里茶道或将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“文化丝路”,让中国茶香飘得更远,让世界听见东方的“和合之声”。